房地產是客觀存在的,它本身并沒有什么錯,投資當然也沒有錯,但是錯的是人,是用的人有問題。我們都知道,房子本身兼具自住和投資屬性,兩者缺一不可。然而,后來房地產被過度投資化被過度金融化,從而讓購房者變得瘋狂。
無論對房子的需求如何,都希望通過買房來實現造富夢想,這倒也沒什么,然而這種盲目卻導致了連鎖反應,進而導致房地產過度金融化過度泡沫化。那么國家肯定不能坐視不管,于是就有了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這個定位。
我們可以看,房住不炒一直被強調,哪怕困難時期,也并沒有動搖過。所以,你應該相信政策的威力。
房子炒成投資品,剛剛,國家再宣布,持續遏制房地產金融化泡沫化
過去之所以鼓勵大家加杠桿,是因為需要大家買房,是因為房地產正處于一個大家認識不足的時期。但后來,都懂得加杠桿了,而且有點過了,最后調控又開始控杠桿,減杠桿,為過火的市場降溫。
那么對于過去造成的問題需要去面對,更需要去解決。而持續不斷地堅持房住不炒正是對過去問題的一種疏導,希望軟著陸。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張杰提醒人們對此保持警惕,經濟體如果是虛弱的,一旦沾惹了金融與科技,便極易成癮,而且需要“終身服藥”。
可想而知,當房地產不再以住房為主,而是成了一種投資或金融的游戲時,那么很多人不再把房子當房子,而變成了一種投資品甚至是奢侈品,當作一種資本來運作。長此以往,必然出問題。
本來房地產有水泥、有鋼筋,可以拉動上百個行業,也堪稱實體經濟,可為什么現在不能稱其為實體經濟了?就因為水泥、鋼筋成了陪襯,虛擬經濟占了主流占了上風。這也是問題所在。
房子炒成投資品,剛剛,國家再宣布,持續遏制房地產金融化泡沫化
5月26日,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,今年是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收官之年,要穩妥處置高風險機構、影子銀行等九個方面的問題。其中就重點提到了,堅決落實“房住不炒”要求,持續遏制房地產金融化泡沫化。
這已經不是今年第一次提出了,1月13日,銀保監會就表示,嚴防信貸資金違反規定流入到房地產市場,持續遏制房地產金融化泡沫化。
據不完全統計,去年的9月3日,同樣是銀保監會就表示,堅決打擊非法金融活動,遏制房地產金融化泡沫化傾向,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。
房子炒成投資品,剛剛,國家再宣布,持續遏制房地產金融化泡沫化
銀保監會曾痛批,當前房地產過度金融化,居民負債率占相當大的比例,全社會的新增土地資源有一半投入到房地產,并且房產企業融資過度,擠占了信貸資源,導致資金使用效率進一步降低,也助長了房地產投機行為。
歷史證明,如果過度的依賴房地產最終會付出代價。由此可見,對于房住不炒下的具體落實,遏制房地產金融化泡沫化是重中之重。
如果是房住,真的不炒。那么這樣的市場真實反映了居住需求,基本上不會出問題。但若房地產被過度投資金融化,成為追捧的投資品,那么隱藏的風險就大大提高。
房子炒成投資品,剛剛,國家再宣布,持續遏制房地產金融化泡沫化
現在看來,就非常理解房住不炒的定力和執行力了,因為只有調控徹底落實,市場才能保障穩定局勢,此前的泡沫也才會被逐漸化解,實現平穩著陸。
作為購房者,應該在哪兒買房,我們也可以探討下,因為現在選擇買房城市難度越來越大,不是什么城市都可以買。有一個小竅門,“凡是滿足居住需求的房地產市場,房價真實全面地反映了居住需求,不太可能會出現房價泡沫問題。住宅若主要承擔投資功能,就會變成市場熱烈追逐的投資品,必然導致房地產金融化,迅速吹大房價泡沫,極大地增加了風險?!?/p>
房子炒成投資品,剛剛,國家再宣布,持續遏制房地產金融化泡沫化
所以,買房還得參考一個城市的人口、產業和資源如何。對于一些毫無人口流入或產業資源支撐的某些三四線城市,可能房價還在漲,但背后恰恰暗含著風險的積聚。大家買房時就一定要小心了。